老周摘要:在上海虹口四川北路2121号(原东江湾路1号)坐落着一幢外形如同军舰的大楼股票配资平台个人代理,很少有人知道,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都曾经是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在之后的八年抗战中都是日军在华东地区的海军司令部。
图1:四川北路东江湾路口的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号将发布二战武器、人物的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在上海虹口四川北路2121号(原东江湾路1号)坐落着一幢外形如同军舰的大楼,很少有人知道,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都曾经是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在之后的八年抗战中都是日军在华东地区的海军司令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也就是十四年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已经在中国有三支驻军了。第一支是华北驻屯军。1901年9月,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根据《辛丑条约》,清朝不仅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实际上,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四个月,也就是1901年5月,日本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在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都有驻军。1912年清朝覆灭后,日本将“清国驻屯军”改称“支那驻屯军”。因为这支部队驻扎华北,通常被称为“华北驻屯军”。又因为司令部设在天津,又被称为“天津驻屯军”。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就是华北驻屯军挑起的。第二支是关东军,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战败的俄国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将“关东州”(中国辽宁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同年,日本和清朝签署《清日东三省事宜正约》,获得了在关东州驻军的权利。日本随即派遣2个师团约4万人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并设立关东总督府。1906年,总督府改为都督府,下设陆军部,辖1个师团、6个独立守备大队、旅顺重炮大队和宪兵队等部队。因为这支部队驻扎在关东州,所以被称为“关东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是由关东军挑起的。
图2: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关东军如果说这两支日军部队好歹有条约为法律依据——当然是不平等条约,但日本在中国的第三支驻军就连这样的遮羞布都没有,完全是非法驻扎在中国,这就是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日本海军在创建之初,并没有海军陆战队的编制。日本1886年颁布的《海军陆战队概则》中,更是明确规定日本海军不设立海军陆战队编制,仅在必要时,舰队指挥官可将舰员临时组织起来,发给武器参与陆上作战。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开始派军舰常驻上海。1897年,上海小车工人为抗议租界当局增加小车税而举行示威,日军从“大岛”号军舰上抽调20名水兵登陆,守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这是日军在上海派驻地面部队的开始。1918年7月,驻上海日本军舰上的水兵在虹口与租界工部局的华捕发生大规模冲突,双方均有人员受伤。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中国的政局发生剧变。为了应对局势变化和随时准备干涉中国政局,日本海军于1927年3月派遣“天龙”号巡洋舰掩护来自本土吴、横须贺、佐世保三个镇守府的特别陆战队,共计3个大队在上海登陆,与驻防上海的“利根”号巡洋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共同组成“联合陆战队”,总兵力约1400人,由植松磨练海军大佐统一指挥。这支联合陆战队在上海阻止北伐军进入上海租界,以及1928年5月在济南阻止北伐军进攻的“济南事变”中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北伐战争结束后,日军没有将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解散,反而在1928年6月从这支联合陆战队中挑选精锐,正式组建“上海陆战队”,编入“遣支第一舰队”序列,常驻上海。
图3:上海陆战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又位于中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对于妄想侵占中国的日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清末开始,日军就在上海常驻一支规模相当可观的特遣舰队,上海陆战队成立后,更是觉得有了可以在上海大捞一把的本钱。因此于1932年1月28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以为能够一举解决上海守军,占领整个上海。但遭到了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十九路军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更一度对日租界展开反攻。日本海军只得于1月31日紧急从本土抽调陆战队增援上海。中国也派出由最精锐的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5军赶赴上海参战,双方在上海展开激战,日军见战局不利,于2月调动陆军第9师团和第12师团在上海登陆投入战斗,最后双方于3月达成停战协定。在这场局部战争中,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但是日本海军还是注意到了这支部队的价值——如果没有这支陆战队,日本在上海的租界很可能在陆军到达之前就被中国军队攻占,那么就将使日军陷入巨大的被动,而且日本数十年来在上海的苦心经营也将付诸东流。日军认为上海陆战队表现不佳的原因是没有装备足够的重武器。因此1932年10月,日本海军发布《海军特别陆战队令》,将上海陆战队升格为与海军镇守府平级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编制包括5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和若干直属部队,总兵力达到约4000人,装备120毫米榴弹炮8门,75毫米山炮、速射炮等32门,战车、装甲汽车约20辆,而且士兵主要武器不是日军最普遍的三八大盖,而是更有利于巷战和近战的德制伯格曼MP-18冲锋枪,也就是当时中国俗称的“花机关枪”,火力远比三八大盖要猛烈,可以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图4:扩编为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主要装备MP-18冲锋枪从最早的“上海陆战队”到后来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并不是简单的只是在名字上多了几个字,编制上也是从大队级别一跃提升到联队级别,兵力从1400人扩编到4000人,整整增加了两倍,装备也比一般海军镇守府的陆战队甚至比陆军部队都要精良,而且还是当时日本海军唯一常设的陆上作战部队,可见日本海军对这支部队的厚望。实力大为扩充后的上海特别陆战队也确实没有让日本海军高层失望,在1937年8月的淞沪抗战中,这支4000人的部队顶住了中国军队3个最精锐的德械师在2个装备150毫米榴弹炮的重炮团和空军支援下的整整十天的猛攻,坚持到了本土的援军赶来。而提起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就不能不提到坐落在四川北路2121号(原东江湾路1号)的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楼。这幢大楼位于东江湾路和四川北路交汇处,始建于1924年,占地约6130平方米。1929年扩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城堡式建筑,四周是楼房,中间围成一块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大操场,是日军平时集合、操练的场所。整个建筑外形就犹如航行中的军舰,当时在东江湾路四川北路一带,是绝对的制高点,大楼上的火力点可以有效控制附近很大范围的街区,日军还在楼顶的平台上部署了高射炮,成为名副其实的堡垒。
图5:1929年建成时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图6:在当时的这幢五层钢筋混凝土大楼绝对是制高点
图7: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内景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这里就是日军发动事变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中国军队在这里曾经和日军展开过反复争夺,但始终没能攻破这幢大楼。在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中,这幢大楼更是中国军队进攻的首要目标,为了摧毁大楼上的火力,中国军队使用了最先进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还派出飞机进行轰炸,但由于炮击距离较远,飞机也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无法低空精准投弹,所以命中精度都很差,最终都未能摧毁这幢坚固非凡的大楼,而地面部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还是没能将其攻占,成为中国军队永远的痛。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这里更是成为日本海军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指挥中枢,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司令部大楼由国民政府接收,先后成为淞沪警备司令部——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战上海》中,剧中国民党军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就是在这里实景拍摄。
图8:在电影《战上海》中实景拍摄的淞沪警备司令部
图9:今天的日军海军司令部
图10:今天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内景
图11:从楼顶俯瞰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图12:日军司令部遗址的纪念铭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由解放军接管并使用至今。今天,如果你走过四川北路东江湾路,还能看到这幢形如军舰的五层钢筋混凝土大楼,是否还会想到这幢大楼的前世今生?(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华瑞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