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辛向欧洲人展示自己跨时代的杀人武器以后最新股票配资app官网,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一瞬间淘汰了老式的式手摇机枪,当时的加特林手摇机枪不仅体积大得像一门炮,而且对射手要求特别高。
俄国也在1898年从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了一批马克辛机枪并获得了特许许生产权,不过,虽然当时俄军已经开始装备使用7.62X54毫米子弹并一直沿用至今,但这批马克辛机枪使用的却是11.43毫米口径子弹。这些大口径马克辛机枪很快在日俄战争中被用上,与日本人购买的法国哈奇开斯8毫米气冷式机枪对抗,很明显,射速更快,因为使用250发帆布弹而带来更强火力持续性能的马克辛机枪占据了上风,尽管日本人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扔下了小山一样的尸体。
1905年,俄国传统的武器生产基地图拉兵工厂定型了俄版马克辛机枪,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马克西姆机枪并最终改进为M19010式重机枪,使用经典的俄式7.62×54毫米子弹,并且使用了更便于行动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还有一部分机枪被设计为要塞式机枪,机动困难,但射击却更稳定。
有趣的是,俄式马克辛机枪相比其他国家生产的马克辛机枪,其冷却水进水口更大,这是为了在冬季可以迅速向套筒内装入冰雪。
马克西姆定型生产后很快投入一战当中,表现出性能稳定、可靠性强的特点,不过,俄国落后的工业限制了它的产量,尤其是在东线跟德军作战的时候,完全被德军数量众多的MG08机枪压制。
十月革命后,俄国很快陷入了内战,图拉兵工厂被红军控制,工厂的工人们尽一切努力提高M1910机枪的产量,白军也在自己控制的兵工厂内全力生产这种武器,双方都在战场上广泛应用了这种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布琼尼和铁木辛哥的红军骑兵部队也大量装备了这种武器,不过,这些机枪是安装在四轮马车上的,用于为无法携带重武器的骑兵们提供火力支援,很明显,这些马车上的机枪对对方的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白军很快也装备了类似的机枪马车。
二战中,尽管M1910重机枪依然是红军的主力机枪,并与德军的MG-34/42机枪对抗,但过大的质量限制了其机动性能,在SG-43郭留诺夫机枪装备后,M1910机枪的地位就逐渐被取代。
除了用于对地面目标射击,红军还将M1910机枪用于对空射击,并开发了专门的枪架,不过,7.62毫米口径子弹已经对现代化的飞机缺少足够的杀伤力了,红军在二战中的低空防御武器更加依赖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和23毫米高射炮,尤其是后者。
俄国内战结束后,大批白军逃亡到中国,他们携带的武器中就有大量M1910重机枪,这些重机枪大多被一些军阀部队获得,其后,在组建黄埔军校的时候,俄国人也运来了一批武器,其中就包括M1910重机枪。
而在抗战中,由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军火渠道被卡断,苏联向中国出售了大量的武器,组建的苏械师就装备M1910重机枪,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轻量化,没有水冷套筒的改进版本,被称作托卡列夫轻机枪,说是轻机枪却一点也不轻,红军在装备DP轻机枪后就将其淘汰,其中的一半直接送给西班牙共和军,而剩下的一半则高价出售给了中国。
1949年后,随着苏式化开始,中国成系统地引进制造苏式轻武器,其中却不包括老式的马克西姆重机枪,而是引进量产了更先进一些的SG-43重机枪,也就是53式重机枪,很可惜,世界已经进入了MG-34/42开启的通用机枪时代,包括苏联在内,各国纷纷装备通用机枪,而中国军队则长期使用笨重的53式重机枪,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大量列装合格的通用机枪。
华瑞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